当前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正文

中南建设是什么概念(建设银行卡黑卡是什么概念)

laughing168 2021年10月15日 186 0

写在前面

人海茫茫,车轮滚滚,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城,一物,一人,何其渺小,匆匆过客是已。

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历史中,我们所见,所闻,所经历只是在漫长岁月中一粟。能够在房地产行业中赢得一席之地者,各家企业都必然需要有所谓一技之长,不然如何应对时时迎面而来的挑战。

许多行业的发展可能都有其必然的规律和鲜明的特点,企业间也必然会有趋同性与差异性,而也正由于规律性的所在,才让我们更好的把握行业的趋势和企业的动向,进而在不断变动的格局择优而选。

企业战略的选择总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内部的需求牵引,也有外部的环境促进,无论是内因主导,还是外因主导,企业主观意愿上都致力让企业更好,不断跨越台阶,不断突破,不断创新。

从投资安排的角度上来说,企业总是倾向于选择市场确定性更高的城市进行布局,而投资决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未来方向。在行业中有这样一群企业,可以说其起家于三四线城市,也成就于三四线城市,获得了荣光,赢得了掌声。走的远了,登的高了,有些企业在坚守初心的基础上去做更多的探索,有些企业仍在不断夯实基础,力求步伐稳健,基础扎实。

成于三四线城市的企业群体中,特色鲜明者无外乎7000亿体量的碧桂园、中国恒大;靠拢3000亿规模的新城控股、中南建设,以及千亿规模的中梁控股,它们成长于不同的时期,经历了来自行业和环境的不同挑战,无所谓哪家企业的模式更好,哪家企业更成功,一定的阶段内,模式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异所在,求同存异,完善精进方为上佳之选。

群体一、碧桂园、中国恒大就规模而言,两家企业早已立于行业内地位无可撼动的龙头之位,也都在地产之外发展出多类别的产业,诸如机器人、金融,新能源汽车等等,两者都起家于华南区域,在早期通过三四线城市的积极布局,实现了全国化的格局。在规模的维度上,企业的重心可能在于更多做好巩固,布局城市中做好深耕,做好优化选择,在地产之外的行业中投入一定精力做好产业的经营,不再将自身定义为单一的房地产企业,而是立足地产之上,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集团。

群体二、新城控股、中南建设从长三角的三四线城市起步,都在矢志不渝的坚持这对于长三角区域的深耕,也在稳步实现销售业绩的不断突破,一定意义上来说,两者都实现了全国化的布局,但其重心仍然在长三角区域,在三四线城市。虽说两家企业的成长有共通之处,但其差异性也相对明显,新城控股有其商业地产作为依托,一定阶段内仍然具有重要支撑点,而且商业地产的发展仍可为企业的较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现金流和可能性。中南建设仍属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开发商,无论是发展模式,或是业务选择可能都处于相对弱势的状态,从盈利能力上来看,企业更偏向于建筑型企业,盈利能力并无优势可言,而且在地产之外业务发展也难言乐观,未来如何选择出更长效,更持久的发展模式仍然是较大挑战,而且对于这一体量的企业而言,也是一种必须和必然。

群体三、中梁控股。可谓是近两年迅速走进大众视野的黑马型企业,从长三角的三四线走出,规模迅速突破,而后登陆资本市场,完美动作一气呵成。在三大群体中,其起步较晚,仍处于全国化布局的进程中,而且,从2019年开始,企业也在有意识向一二线城市转移。从其发展规律来看,特定时间内,三四线城市的全面回暖对其的崛起功不可没,再附加之特定的组织机制,成就了企业的高成长。

目录

碧桂园&中国恒大的登峰道

1、碧桂园的神话来自对三四线的坚守

1.1 “三年翻一番”为业绩标签,万亿体量清晰在途

1.2 三四线坚守,稳健式做投资安排

1.3 跟投激励制度形成正向推动力

2、中国恒大的出奇制胜源自阶段性的三四线固守

2.1 7000亿的基础上,业绩趋缓成为常态

2.2 投资的增长伴随杠杆率的上扬

3、站在更大的格局上,不将自己定义成开发商

3.1 在更高的视野下展望大趋势,把握大边界

3.2 碧桂园—在农业和科技之间找可能

3.3 中国恒大—八大产业同心共享,核心服务于人

3.4 核心都在闭环思考,把握服务周期的机遇

新城控股&中南建设的守卫战

1、新城控股的飞跃归功于商住并举与三四线的双管齐下

1.1 风险已过,规模上尚处于调整期

1.2 坚持三四线为先,双轮驱动带动资源依附

2、中南建设的稳步迈进得益于三四线的标准化打法

2.1 三四线城市造就出的2000亿房企

2.2 三四线大盘起步,借力做三四线深耕

3、在可控的范围内,做更长期的安排

3.1 新城控股—长短结合,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做加法

3.2 中南建设—地产为基础,尚需整合资源做广度探索

3.3 新的环境下,需要更加细致化的思考

中梁控股的进阶路

1、伴随三四线回暖成就千亿规模,于2000亿规模边缓步徐行

2、以时间换空间,实时做转移

2.1 千亿为界,千亿之后向一二线转移

2.2 聚焦核心都市圈,长三角仍为首选

2.3 项目体量中小为主,快周转提效

2.4 合作共赢,需要学的还有很多

2.5 做产品的适配,迎合市场的需求

各家都走出了自己的路,未来的重点是强化还是更新?

1、亘古不变的法则,价值的释放还在于本身

2、相信的、看见的,都需要企业努力的


正文

新城控股&中南建设的守卫战

无论在地域上,还是在投资布局上,中南建设和新城控股都有较多的相似性和共同之处:

第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企业都实现了2000亿元的销售业绩;

第二、 都是起家于长三角的长三线城市,并在长三角和三四线城市持续深耕。

但两家企业在业务发展、投资模式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第一、从业务发展情况来看,新城控股以“住宅+商业”双轮驱动模式持续发展,商业地产也已发展出规模和优势,未来能够为企业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流,项目运营成熟后其利润率也相对可观,能够为企业长远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中南建设旗下也有建筑等业务板块,建筑虽有一定规模,但建筑业务利润率较低,对企业利润的高增长或贡献不大。

第二、从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新城控股则属于成长速度较快的房企,在某些年份属于黑马型企业;中南建设的增长则相对中规中矩;

第三、从投资的安排上看,新城控股投资上较为积极,所拿地块面积并非大盘,有利于企业做高周转;中南建设前期所拿项目均以大盘、超大盘为主,动辄百万平米的大盘也不鲜见,但是整体新增土地的总量并不大,整体投资力度不及新城控股,但是企业合作上力度较新城控股更大,权益占比下滑速度较快。

1、新城控股的飞跃归功于商住并举与三四线的双管齐下

对于新城控股这几年的发展,行业的直观感受可能是黑马型的存在,并在黑天鹅事件冲击时,能够果断有效的实行自救,顺利度过危机。凭借独特优势,其商业地产发展也在行业内站得一席之地。

1.1 风险已过,规模尚处于调整期

先从规模的变化上看,新城控股可以是行业内黑马型房企的典型,2016年、2017年、2018年的销售业绩都近乎实现了翻番的增长,全年合约销售金额的涨幅分别为104%、94%、74%,业绩成功突破500亿元,1000亿元,2000亿元。。由于2019年黑天鹅事件的影响,企业的经营和现金流受到影响,因此2019年、2020年销售业绩的增长出现较明显的放缓和收缩,但其2014年至2019年合约销售金额的同比涨幅均值仍然达到65%。

从规模的角度上说,黑天鹅事件和疫情的负面影响已经被其企业消化殆尽,但是还尚未完全恢复至事件发生之前,事件造成的冲击仍然需要进一步有序的消化,规模的调整仍未完全结束。新城控股之所以能够在经历了巨大冲击,陷入资金困境后仍能够强力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果断,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敢于牺牲自身的权益占比,迅速进行项目和资源的抛售,争取时间。其实这确是其他企业可供学习的重点所在,由于调控政策存在和融资环境的紧缩,企业资金流紧张或是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时,果断抛售项目或出让权益自救,过于惜“售”可能会使问题更棘手。

1.2 坚持三四线为先,双轮驱动带动资源依附

投资是决定企业发展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新城控股在投资上也有其鲜明特色,由于商业地产发展模式清晰,而且商业地产也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依托

1.2.1 住宅与商业基本保持1:1的新增节奏,地货比在30%以内

新城控股由于“住宅+商业”双轮驱动模式的存在,在新增土地投资上与其他单纯从事地产开发的企业有一定的差异性,新增土地投资上有一定比例的商业属性地块,多数地块会以综合体的形式获取,住宅开发搭配商业地产用地。

从企业获取的住宅和商业地产属性的总量比例上看,住宅与商业的新增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逐步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从已有的数据来看,2016年、2017年住宅属性的新增土地总建筑面积占比均超过70%,2018年则迅速下降至60%以下,2019年进一步降至42%,2020年这以比例为40%。

商业占比提升可能存在两方面原因:其一、主动层面上,存量主导的时代,存量资产运营成为行业趋势,商业地产是企业把握行业趋势的较好的方式和手段,因此新城控股的商业地产扩张力度加大,新增项目增多。其二、被动层面上,市场竞争逐步加大,企业拿地难度也在不断攀升,商业地产成为企业规避激烈市场竞争获得土地资源的有效方式和凭借。而且通过“住宅+商业”的模式获取土地资源能够有效降低拿地价格,从新城控股新增土地地货比基本维持在30%以内,这较行业内其他多数房企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能够在土地获取上掌握优势,又能有足够的资源支撑企业高周转的顺利落实。

1.2.2 新增土地投资投销比在200%-300%之间,节奏稳固

总体上看,新城控股的投资力度处于较高水平,从投销比指标来看,按面积口径计算的投销比均在200%以上,与E50房企相比,指标这一数据仍然处在较高水平,由于新城控股的周转速度较快,且货值基本位于长三角区域内,存货能够有效流动起来,库存积压,难以去化的可能性较低。

1.2.3 对合作持开放态度,权益比例保持在70%以上

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地产开发运营是企业都会采用的方式。对于企业而言,适度适时的合作能够有效降低地产开发运营的难度,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分散风险,并能够学习合作方的优势,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

新城控股自2013年开始尝试合作开发,从企业新增土地储备权益占比走势来看,按面积计算的权益占比保持在70%以上,较E50房企中动辄降至65%以下、60%以下甚至50%以下的比例有明显的优势,既可以把握主动权,又可以通过合作强化企业能力。

1.2.4 三四线城市为重心,土地储备占比居高位

企业的扩张无非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持续深耕大本营区域,在大本营做深做透;另一种是在全国范围内做布局,布局的排面较大。从对企业的观察来看,新城控股数据第一类,从长三角区域的三四线起步,在区域扩张和城市布局上仍然坚持着长三角区域的深耕和三四线城市的坚守。

从数据上来看,新城控股2015年至2020年年新增土地储备中,长三角区域新增土地储备总量均值占比为45%,其中,长三角区域三四线城市占比为30%。2020年新城控股新增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4139万平米,长三角区域为1220万平米,占比为29%,长三角区域内三四线城市792万平米,占比达到19%。截止2020年12月31日,新城控股共计拥有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14300万平米,其中,长三角区域占比达到38%。

1.2.5 差异化深耕,极致化操作

对于新城控股来说,一直以来,其战略布局的定力都比较强,对于长三角区域的坚守也没有变化,也懂得将自身的优势无限放大。公司坚持“市占率超 10%做熟、市占率超 20%做深、市占率超 30%做透”的区域深耕标准,不断提升天津、江苏、浙江等深耕区域的市场份额。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其“双轮驱动”模式的优势越发凸显,通过商业地产这一有利的工具,企业能够避开公开市场的激烈竞争,住宅加商业地产两手抓,在现金流与利润型业务之间形成良好的搭配,配合企业自身的快周转策略和成熟的持有型物业开发运营模式,既能保障短期快转项目的现金回流,又能获得较长期限内利润型业务的沉淀,短期业务与长期业务之间形成了合力,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于整个企业的成长将发挥极大的正向作用。

2、中南建设的稳步迈进得益于三四线的标准化打法

中南建设是起家于江苏南通的房地产企业,主要业务包括建筑和地产开发,正由于其建筑背景,在地产开发上有一定的优势存在。

2.1 三四线城市造就出的2000亿房企

从其业绩变动表现来看,2016年、2017年也为企业销售业绩高峰期,两年的合约销售金额均实现了翻番增长,其他年份销售业绩整体较为稳健,2009年至2020年销售业绩涨幅的均值为48%,2015年至2019年合约销售业绩涨幅的均值为62%。

从销售业绩的区域及城市能级分布来看,尽管长三角区域的销售业绩占比由2015年的78%下滑至2020年的61%,但总体上长三角区域仍然企业的销售重心区域。三四线城市的销售业绩占比也在60%左右,企业对于三四线城市的依赖度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2.2 三四线大盘起步,借力做三四线深耕

2.2.1 前期以大盘项目为主,粮仓型项目较多

相较于其他行业内多数房企的小盘快周转来说,中南建设前期在项目的体量获取上则与中海地产有相似之处,获取项目体量较大,主要以粮仓型项目为主,由于项目体量较大,单一项目可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货源支持,因此企业在项目资源获取频率上能够保持从容的节奏。

从2020年末中南建设的在建项目体量来看,其最大体量项目在200万平米以上,典型如南通中央商务区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267万平米,此项目为2005年开始开发建设,至2020年仍有25万平米的土地储备总量仍未开发销售。中南建设也是从这一项目开始总结开发经验,总结分析得出“公建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的打包模式获取项目的策略,通过这种模式,方面建筑总承包承接了一系列有较高利润率的大项目,另一方面房地产获取了大量优质土地。盐城世纪城项目总建筑面积208万平米,至2020年末尚余1.3万平米待开发。世纪城项目一度成为中南建设的强力品牌代表,在多个城市均有落子,如南通、镇江、常熟、寿光等城市。

备注:2005年3月18日,中南与南通市国土资源局签订《CR0504地块使用权出让合同》,出让宗地面积共99.69万平米,其中:中央商务区地块605085平方米,体育会展中心地块340936平方米,体育会展中心东侧地块50906平方米,该宗地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为每平方米1910元,总额为19亿元。该出让合同的附件约定,中南南控完成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剩余场馆的建设。因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原为南通市公共设施工程,南通市财政局已支付前期工程款4亿元,至中南控股接手时,应付南通市财政局工程款4亿元。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作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项目,政府将位于新区的一块约40万平方米土地,以每平方米土地面积900元人民币价格出让给受让人,作为对投资建设南通体育会展中心项目的补偿,中南控股在承担南通体育会展中心“一场二馆”建设的同时,同时获得中央商务的土地使用权。


对于企业而言,粮仓型项目于企业而言既有利处存在,亦有弊端呈现。利处在于,其一、一次性获取大量资源,能够保证货源的持续供应;其二、一次性获取大量资源后,在遇到激烈的土地市场竞争时,能够从容应对;其三、一次性掌握大体量的项目资源,即使遇到行业严峻形势时,企业也能够有资源吸引合作伙伴或通过项目资源转让的形式获得资源或资金支持,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其四、大体量项目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培养消费者的认知和忠诚度。当然,弊端也常有之。第一、单盘项目体量太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可用于其他项目的资源总量,都利于布局扩大或多城市的扩长;第二、过大的项目若出现工程事故或其他负面新闻则可能牵连至整个项目,进而影响整个项目的后续的货值去化或企业整体的品牌和信誉;第三、大体量项目若要实现较快的周转,则项目设计建设上或有更多标准化特色存在,不利于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随着资源获取难度的加大,企业在项目选择上也更多的关注体量相对较小,周转速度较快的项目,大体量项目则适当减少数量。从数据上看,2017年至2020年,新增土地储备单项目体量都在15.5万平米以内。

2.2.2 合作深度不断加深,权益比下滑较快

房地产行业的政策性特征太过明显,以至于企业的行为常常以对政策的走势判断为基础,很多企业的成功与否核心就在于有的人赌赢了,有的人赌输了。现下,从2016年10月政策调控开启以来,即使在整个国民经济遭到内外部因素的冲击和挑战的情况下,政策对于地产调控的决心都未察到有丝毫的动摇,这也在行业内形成了对于政策走势的一致性预期,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没有前些年那么美好,不仅有政策调控,也有融资压缩,更定向,更密集,更紧缩,房企再想要借助金融杠杆来快速跻身行业前列的难度在攀升,基于此,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抱团,借助同行或其他合作方之力翘起规模成为最佳路径之一。如果说,前些年企业间的合作是为了学习其他房企的经验,那么近几年的合作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减轻资金及布局压力,有效分散风险。

从现有数据来看,中南建设也在2017年开始加大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以此更多的获取土地资源,新增土地储备权益占比在2018年降至53%,2019年短暂上升至68%,其后于2020年又降至57%,在集中供地及严格的融资监管下,企业的这一举措,包括权益比例及数值或将是符合行业趋势。

2.2.3 长三角为根基,三四线城市为主做深耕

前期因为资源、资金或其他方面实力不足,企业通常会选择通过进驻布局难度相对较低的低能级城市,待企业各方面能力有所提高之后再向更高能级城市转移或倾斜。然而中南建设可能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布局的重心仍在三四线城市,一定程度上说,全国范围内,企业都有所涉足,但除长三角区域布局较深外,其他区域则涉足相对较浅,在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上可能仍未形成足够优势。

具体到数据层面,2017年至2020年,中南建设新增土地储备5606万平米,三四线城市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为3715万平米,占比为66%,区域划分上,长三角区域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为2899万平米,2017年至2020年长三角区域新增土地储备建筑面积占比均值为50%。

2.2.4 投资量入为出,投销比在120%附近

作为房企而言,为了能够更快的成长,企业都需要有足够的货值作为保障。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南建设的新增土地储备总建筑面积与当年合约销售面积之间的比例维持在略高于100%的水平。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间,仅有2017年投销比数值超过150%,可见,在货值的补充上,中南建设则偏稳健,坚持量入为出的投资风格,这能够保证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但同时也会限制企业成长速度,即企业会稳步上升,但可能不会在增速上有显著表现。

从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控意图来看,超脱理性范围之外,超越刚需、改善等满足“居者有其屋”诉求之外的住房消费行为都需要严厉遏制。需求端、供给端政策要齐齐发挥作用。行政性的调控政策,包括限购、限贷、限售等需求端政策基本已达到天花板,未来大概率的变动方向更多的会集中于堵漏洞、补缺口;供给端政策或会持续深入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如金融政策收紧,土地供应制度变革等。

政策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包围圈,即调控形成了闭环,市场的各个参与主体都在政策调控和监管的范围内,有管政府的“土地供给“两集中”政策”,有管控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有管企业的“三道红线”,也有管控消费者的各项行政性政策。政策最终的归属就在于向着更长效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制度,以制度化的手段解决房地产行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避免政策的频繁变动和特定的权威依赖。

当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金融属性已被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弱化。横向来看,在“三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融资政策监管之下,多数企业获取外部资金的难度将会有明显提升。同时,2021年2月24日,网传消息称22个热点城市对土地出让将实行“两集中”,这22个重点城市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外,还有南京、苏州、杭州、厦门、福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青岛、济南、合肥、长沙、沈阳、宁波、长春、天津、无锡18个二三线城市,已有多城市发布正式文件。

在供需两端政策严格限制之下,快周转的路子或会有更多阻碍,量入为出的投资风格或有助于企业避规可能遇到的市场风险,预计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投资上保持谨慎、克制,将有限的资金投注于确定性更高、潜力更大、效益更高的资源获取上。

3、在可控的范围内,做更长期的安排


任何行业,只有有价值的洼地就一定会被填平,这是资本本质属性主导的必然结果,待洼地被填平,红海时代必接踵而至。房地产行业经历了蓝海,众多企业争相涌入其中,竞争的强度也是一步一台阶,在行业竞争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有企业主动或被动的退出,或已收益丰厚,或不抵行业竞争之压,时时都有企业悄然消失于行业。

客观上来说,相较于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仍有一定的竞争力,现阶段逃离房地产行业多数还是源于不堪行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应,只能以最快的速度良性的退出。

当前房地产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曾经强力依托的发展模式都遭到了或大或小的挑战,为摆脱成熟模式同步衍生出的问题,企业所需做的努力必然要落在主动的去做调整和更新。在熟知企业本身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针对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的在战略和策略上做出新的迭代。

2.3.1 新城控股—长短结合,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做加法

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新城控股“双轮驱动”的模式已经被市场所接受,并不断被效仿追逐,以当前的市场环境来看,这一模式有一定的优势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2025年城镇化率要实现65%的目标,在城镇化任务不断深化落实的进程中,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到了愈发重要的阶段,做城市的升级,服务于城市实力提升的业务模式将在一定阶段内被市场接受并认可。新城控股的商业地产开发运营也是在做城市升级的动作,改善城市的面貌,带动城市快速成长迭代,这一模式必然是会被市场青睐的,因此企业在资源获取上就有了明显的优势存在,既能获得资源,助力地产开发业务的发展,又能够在培育更加迎合行业长期发展趋势利润型业务。2020年新城控股新开业吾悦广场38座,含5座托管在营项目),实现在营百店里程碑,在管GRA面积超940万㎡,2020年商业运营总收入达到57亿元,同比增长32%(商业运营总收入即含税租金收入,包含自持商业的租金、管理费、停车场、多种经营及其他零星管理费收入)。截至2021年3月28日,布局163座吾悦广场,进驻28个省份、98个地级市,深耕长三角,布局全国化。

2021年4月16日,新城控股与朗诗集团旗下租赁住房品牌朗诗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达成后,双方将就新城控股已获取及计划获取的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和存量改建项目中涉及租赁住房经营部分进行深度合作。新城的这一动作或有两大内在思考:其一、通过合作的方式试水长租公寓领域,尝试发展进入新的业务领域,符合国家顶层设计导向;其二、长租公寓加上原有的商业地产业务,能够形成新的“产业链”,对于未来资源的获取提供加持和赋能。所以就现阶段的新城控股来说,企业当前模式能够一定阶段内适应新的行业发展需求,只要沿着既定的路线持续推进即可。

2.3.2 中南建设—地产为基础,尚需整合资源做广度探索

从数量规模的角度来看,中南建设的销售体量在行业内已经有了一定的优势,积累下来的经验和资源沉淀也能够支撑企业去做一些其他的探索,到了这个阶段,企业需要将一部分重心投注于地产开发之外的业务之上,将已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之下,以生态圈的整体思路去思考各个业务之间的良性联动,满足人的衣食住用行的多样化需求。

事实上,从业务规划层面上看,除了地产开发之外,中南建设的业务安排也有多元化的考量,其主要业务也涵盖了商业、酒店、产业地产、文化旅游、建筑等,但除地产开发之外,其他的业务并未形成明显的规模优势或者说品牌效应,大众对于中南建设的直观认知仍处于传统的地产开发端,除了地产开发之外,没有可以成为谈资其他方向。举例来说,虽然中南建设有商业、酒店业务,但并未在大众的认知中形成品牌效应,像龙湖集团的天街、新城控股的吾悦广场、华润的万象城、大悦城的大悦城、宝龙的宝龙广场、中骏集团控股的世界城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品牌,本身就带有强大的宣传力,产品本身就成为企业的一大强势点和竞争工具,企业本身在这些业务的发展上也越发有体系,有模式,有规模,有目标。

再反观中南建设,业务类型上也有多元化的倾向存在,但实际上真正体系化或者成规模的业务并未呈现,从最上层的资源安排和目标制定就缺乏明确的周密安排,现有的业务之间也并未形成良好的联动,各业务之间更多是不同个体的机械组合,相对于运营端业务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来说,企业本身的风险抵抗能力是偏弱的。再加上,企业建筑业务占据一定比例,企业的利润率在行业内不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客观上说,企业整体的竞争力有所欠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南建设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在地产开发业务做深、做精、做专的同时,企业更需要思考的是在现有的沉淀之下更多的做深入,做出一定的广度来,格局放的更大,视野更加开阔,在短期的开发与长期的运营之间做好调整,行业整体已经在运营这条道路上走的很远,现在已经到了不得不跟随,必须要跟随的阶段,否则就会明显落后于同行, 并且竞争力培养上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会有明显的不利影响。

2.3.3 新的环境下,需要更加细致化的思考

对于新城控股和中南建设而言,两者都是从长三角三四线城市走出的2000亿元规模房企,两者各有各的优势和能力,也有企业独有的模式。在长三角区域都有着先发的优势和显性的竞争力,在长三角的本土优势非一般企业可以撼动,如果说企业最大的竞争力在哪里?根本的还是在长三角的主人翁的优势,基础的资源沉淀,对本土市场有着深厚的理解。所以,对于这两类企业而言,首要任务一定是要守住企业本身的本土优势,更加细致化做好布局, 最大化提高市场的占有率,能够全盘平衡企业的整体投资,并能够有足够的容错空间,并能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冲击和外来企业的竞争。

从长远角度来看,房地产行业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新非单一的外部环境的新,新的模式、新的思考、新的动能、新的服务、新的产品、新的格局都在这一新范畴之内,我们都期待着在新的阶段内,无论是行业和企业都能有超脱过去模式诞生,不仅能够使自身能够更好的发展,也能够为整个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带来一些正向的作用,如此,便无愧于时代和行业所给予发展恩赐。

其实,我们前文也有提及,随着行业竞争的逐渐白热化,企业的竞争越发向着更加精细化、细致化的方向过度,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大的框架下的粗狂竞争,而是在更加聚焦于更加具象化、细致化的竞争,企业成败更取决于细节,任何细致方向都是竞争的焦点,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内,企业拥有单一的强势处便可以在行业内就有机会获得成长,但现在的环境之下,只有竞争力的全面提升,企业才有更大成功机会,因为在白热化的竞争阶段,任何细节上的缺失和不足都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大的方向上,企业之间是大致趋同的,差异化的点都在更加细致的地方,这才是企业真正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所在。

在这样的阶段中,大家的关注点都在细节处,行业的趋同性太强,大众不会关注于大的方向,在大众关注的范畴之内,做的好的点可能不会被过多关注到,但若有丝毫不足,任何小的细节都会被无限放大,这对企业来说绝不能算作是好的预兆。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更宏观的层面上,各业务之间的协同,还是房地产及上下游产业链之间搭建起来的生态圈业态,终归生意的逻辑和落点都是聚焦在人本身,服务好人, 才能在茫茫的历史进程中更好的走向更远。

本文地址: http://www.fadun365.com/jinrong/1927.html

文章来源:laughing16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置顶
置底